2007年5月28日 星期一

DR.LIU給我們的回應

Dr.Liu的回應很仔細,其實最重要的重點就是在發展線上課程時,必須要考量學生的興趣與喜好,經過反覆的互動與師生的反饋,也就是經過嘗試期、改進期、維護期讓課程趨於圓滿。

感想:

在訪談中印象很深的是學校不能到老師的課堂中去評鑑或干預老師的課程,而由學生回答一些基本的問題來作課程評鑑;在台東大學也多是由學生填寫課程滿意度來對老師的教學座反饋,分數低的有兩級,真的很爛或比較嚴格;分數高的也有兩級,真的很好或輕鬆愉快的混水摸魚;分數是否真能反映真實?若是如此那課程的好壞就視教師的良心而定囉!

而事實上,美國與台灣再線上教學的發展上仍有一段很大的差距,光在線上教學的支援團隊上的差異就足以說明為什麼台灣發展的速度會比較慢,因為大多數的老師一但決定要將課程轉成線上,幾乎就是要從頭到尾自己設計,而且很有趣的是,國外似乎已經將線上學習視為學習的一部分,而國內的學校若有線上學習的課程似乎是一件很特別的事,就如我們一樣,其他人聽到我們是遠距教學,一開始的反應都是"新鮮""特別""好想去看看"....它在國內還不算是一件"常事"...

再來就佩貞提出的那篇遠距偕同教學的研討會論文來看,一看到遠距我們想到的事課程設計一定要著重在與學生的互動上,但這篇論文並未指出遠距的重點意義,作者在這裡是緊把遠距當成是跨越距離藩籬的媒材,在這篇論文中我只看到遠距只是扮演一個協同教學所使用的工具,若能更著重在如何互動上相信會更有趣(例如利用我們使用的工具blog,wiki等作為課後互動的平台)。


2007.05.24課後心得

已經連續幾次沒有參加一開始上課的心得分享了,
總是要坐下來一陣子後才能進入狀況,
最近幾次,看到大家的部落格其實都整理的很仔細。
這個禮拜繼續討論HANDBOOK OF BLENDED,
大家太用功了,上各禮拜好像就已經把文章看的差不多,
所以這個星期沒有太大的問題,其中老師對於耀德提出BLENDED為"整合式學習",認為"為達成最佳的學習目標,以最合適的學習方式,用最適合的時間,應用恰當的學習技術,將正確的知識及技能傳遞給所有人",不過在HANDBOOK中明確的指出本書的定義為面授與電腦中介的結合,而非全指教學法的整合,所以....這又是陷在無窮迴圈裡了嗎?跳出來吧...

最後決定是DR.CURT BONK的演講就不聽了,就我覺得,看完所提供的投影片基本上的重點HANDBOOK差不多,而且有些原本不解得地方也從DR.LIU的訪談中獲得解答,例如大班教學運用混成式學習可以減少空間場地的問題,也可以自行分配一半的人這週是面授,下週是線上,另一半的人則反之,可以更有效率。
所以就對不起DR.CURT BONK了,不過聽到聲音也覺得這個混成式學習的大老離我們近了些。

這裡拜的另一個重點就是趕快把期末作業大剛寫完吧!

2007年5月23日 星期三

我的大綱---真的是大綱喔

1. 遙遠的距離,未曾謀面的身影

2. 智慧大師、部落格、WIKI就這麼把我們串起
---(談談使用的平台與工具)

3. 英文Paper每週的震撼教育
----(每週的議題)

4. 同步與非同步哪一個好
----(新的嘗試)

5.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拗與無奈)

6. 主持人交棒
----(分組報告)

7. 傳統與遠距的切身經驗
----(一個學習過後我的體會)

8. 讓我們繼續連結吧
----(如何在更好)

2007年5月22日 星期二

百元電腦實施了


Dr.Liu訪談---議題篇

其實這篇文章獎的還滿清楚的,因為是中文,聽的更明白啊!
在最後有提到教學活動的設計(考量學生的興趣,不是管小孩),
我想要問在座的老師們,什麼是目前國小學生最喜歡的教學活動?

那同學們認為,線上學習適合哪些活動?不適合哪些活動?不適合有哪些可以解決的方法。

2007年5月21日 星期一

後半段的Handbook of blened learning

使用混成式學習的三個目的:

  • enabling blends:讓使用者透過不同的模式,都有相同的機會學習,也就是讓每個人都有學習的可能,依據老師的講法是讓原本不能做到的變成可以做到的。
  • enhancing blens:允許教學法的改變,但並非完全的改變教與學的方法,而是在傳統面對對教學時,額外加入輔助的教材,例如線上學習,也就是老師說的原本是面授的,慢慢的加入一些線上學習。
  • transforming blends:允許教學法完全改變,從聽老師授課轉變成互動式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沒有科技的話是不可能辦到的,而未來使用"科技"在教學上已經是常事了。

哪些是混成式學習要面的議題與挑戰?有六個主要的議題與設計混成式學習有相關,分別是:

  • 與人的互動:這裡說到,當科技與面對面學習整合時,通常人們會賦予面對面的經驗較大的價值。但其實在上過課後我們來想一想這個問題,利用科技真的減少了互動嗎?我到現在是覺得在面對對時會互動的學生,利用線上學習也會跟大家互動;上課時不會發言的同學,其實透過網路他可能會說出更多話。
  • 使用者的選擇與自我規範(自律、自我協調):另,通常使用者會選擇混成式學習是基於其容易取得與便利性的優點。在這裡也提到上課禮拜我們所討論的,中國學生與台灣學生在學習上有什麼差異,而在這篇文章中,則指出"chinese student"通常要有教師指導來學習,也就是缺乏主動學習的精神。
  • 支援與訓練模式:在混成式學習中與這個議題相關的包含5點:
  1. 對教師時間的需求提高(這裡指的是需要教師的輔導與支援?)
  2. 提供學習者能成功的運用F2F和電腦使用的技術
  3. 改變組織文化來接受混成式學習。
  4. 文化的接受度:利用線上學習讓學習素材傳播快且廣。但是否該訂做與該地文化相關的教材,又牽扯到是否能與全球一致,這個部分則由教學者自行評斷。
  5. 數位落差的處理:因為可以讓個體在不同的端點學習,以及低價與取得容易的優點,可消弭此問題。看到這裡,看到前幾天的國語日報有提到南美的某間學校已經開始採用百元電腦了。

在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讓F2F與混成式學習結合後達到最好的成效是最重要的考量。在這本書題及許多在不同環境下使用混成式學習成功的經驗,這是要讓混成式學習的設計者依據本身條件的差異參考後做調整,而重點是混成式學習的設計者必須以教學法為立足點,去尋求有效的結合,減少環境裡的不良因素,才能補足各自不足之處。


另外,這裡也提到CM和F2F的優缺點:

  • CM優點:有時間與空間使用上的彈性,可隨時學習與參與,並能深度的回饋自己的想法。 缺點:無法立即的給予回饋,因此無法馬上激盪出乎意料的發現。也較缺乏與人的互動。
    那F2F就是剛好顛倒囉。

因此如何截長補短,CM則著重在發展達到逼真的互動科技,而F2F則可利用課餘時間,讓學生另行做深度的思考,就如我們課後利用的討論區與部落格一樣。

2007.05.17心得

當天的課程是針對所閱讀的作業提出問題,大家討論或由老師解答。
主要在閱讀上遇到的問題:
  1. 重要關鍵字不易了解:在這篇文章其實用了很多不同的詞,但是有時後表達的卻是同一個意思。不過一遇到關鍵字,就是用google搜尋"關鍵字",通常可以找到資料。不過這次在四個level的解釋,卻只找到一篇中文的,寫的又很簡單,仍無法解決問題。
  2. 四個level:老師在課堂上解釋,知道每個level並非獨立存在的,而是可同時並用。
  3. 為什麼virtual在使用的媒介的豐富性上比傳統的少:孟芬老師提出,多數的老師仍把教學平台當作放置講義的所在,因此學生仍以閱讀文章為主要的學習方法,因此是以text為主要媒材,不過近期內已開始著重於數位課程的改善,若學校有協助老師發展數位課程的團體,相信能讓課程更豐富。

在這裡,其實我對於那四個level仍無法完全了解,老師以台東大學的課程所舉的例子,我仍無法釐清其獨立的意義。就我看到的,activity level和 course level都是使用F2F、computer-mediated,兩者最大的差異為合?

另,小斌斌提問老師中國學生和台灣學生有何差異,其實就我們身邊的人來看,現在能出國的,大多數仍是要家裡能負擔的起的,學習不覺得是一件難以達成的事,因此會比較輕率。不過也聽過其他老師的看法認為台灣學生比較有創意,因此兩者的學生各有其學習地優勢。

2007年5月16日 星期三

Dr. Bonk 的口頭報告---問題

問題1:
在影片中的"where is blended beneficial"裡,提到的"Large Classes"(西班牙、入門心理學、代數、教育統計、生物學),這是指各種科目的大班級教學,利用混成式學習比較好?為什麼?

問題2:
在"Models of blending"中,有四種模式,但這邊是獨立的解釋,但有沒有可能是互相可以結合的,例如program level 融入 Institutional level中,因為整各企業組織也可以分做不同的專案來進行啊!其他的三個模式,也都可以包含 activity level吧!一定要分開看嗎?

Dr. Liu 遠距教學教師培訓工作經驗談

聽完從事遠距教學工作者的說明,能有更深的了解。

任何一所學校能確實有效的執行數位學習,一定要有專門的團隊來協助老師及學生進行教學與學習,在這裡提到團隊會協助老師將課程數位化,為的是讓數位學習平台不單只是老師上傳講義的地方,因此要重新設計文字、音響、圖像等教材,並且能讓學生在數位課程中能能彼此互動良好,就必須要有一套有趣的教學設計。

在發展數位課程的設計時,不只有老師要改變,學生也必須去適應數位課程的施行方式,想請問 Dr. Liu的是,在數位課程實施後,學生通常花最多時間去適應哪些改變,或是是否仍有無法克服的問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

Cur Bonk的演講中提到完全線上學習者中比較多的是內向學習者,但是利用線上學習的方式因為非同步的溝通,教師對於課程的安排該如何掌控?在課程結束後,如何去評鑑這套課程適合所有的學生使用? 從哪些地方去評估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狀況?

大致上是這樣。

另,老師提到下課了學生也都不見了,其實傳統教室的學習也差不多吧,而且老師沒有學生的電子郵件,也不會在下課後去看學生的部落格還留言,時間到了就去上課,下課就走了,交報告的時候再出現,考試的時候一定全員到齊,我倒覺得不是我們不見了,可能是學習過程沒有遇到什麼大的問題,所以不會找老師。

2007.05.10課後感想

這天是第二組「世界是平的」的報告,其實看完這演講,跟百元電腦的涵義是相通的,
網路的發達,帶領全球人民可以隨手取的知識,而百元電腦是替"世界是平的"鋪路,
但他們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就是貧窮國家如何改造的無力感。
今天由偉堯發表DIGG的感想,我並沒有去看這個議題,不過偉堯描述時大略可以感覺到他要陳述的概念,網路上的自由言論仍待管控。
今天的議題主要是世界到底平不平、看似平坦的世界下有哪些仍需注意的地方、世界是平的讓學習更寬廣,但本次我們針對"學習、教育"並未深入探討,只是大家對於"世界是平的"這樣強烈的語詞認為並不能推論到全球,這裡面探討的不只有學習、也有國際間的競爭,大家看到的東西不甚相同,不過多數人仍認為推廣教育是讓未來進展的最大可能。

Chapter 1 of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

我必須說,這禮拜的三個作業,在看完一部份之後,同質性還滿高的,看的時候有時候會互相融合,而互相有解釋到文中有疑問的地方。

首先從"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來看,第一章有次序性的將blended learning做說明,目前只到看他所講了前兩各部份:
  • 什麼是混成式學習?
  • 為什麼要採用混成式學習?

在文中首先提到三種不同的混成式學習的定義:

  • 結合了各種教學形式(Instructional Modalities)
  • 結合了各種教學方法(Instructional Methods)
  • 結合了線上教學與傳統面對面教學(Online and Face-to-FaceInstruction)

再本文中採用了第三個定義,前兩項講的是只要有結合學習系統中的教學策略或媒介就算是混程式學習,但就算從傳統教學來看,他也可以包含多種教學方法與策略。本文採用的定義可以明確的指出混成學習的基本定義。

在來就是混成學習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作者先對面對面的傳統學習與遠距教學做了簡單的區分,傳統學習是教師主導取向、同步的與逼真的(應該是說可以和人直接接觸的);而遠距的部份是學生自學導向、非同步的與不逼真的。但這整各重點是在說明兩種學習模式已從過去獨立的個體慢慢的mix在一起,而未來將是減少面授的比例,但仍須存在,但其他則由大量的線上學習取代。

因此作者在最後也說,說不定未來不會把elearning分開了,因為他已經成為學習的正常模式了。

另外,作者也從四各面向(空間、時間、媒介的豐富性、人性)來探討實體教室與虛擬教室的差異:

實體課程:是現場live的、少延遲的(可直接回饋的)、豐富的媒介、人為主體。

虛擬課程:是遠距的、延遲的時間較長(非即時回饋的)、多為文字的媒介、電腦使用率高

問題:再這裡我疑惑的是,實體課程是豐富的媒介?虛擬課程多為文字?這是不是顛倒了啊!虛擬課程不是也常會用到各種電腦技術,而實體課程不是大部分是以講述以及課本來上課嗎?

並指出虛擬課程所面對的問題是orientation(不會翻,是導向的意思或是操作型學習的意思)和期末報告該如何進行的問題。在Dr.liu的訪談中也有出現這個問題,線上學習如何考試?Dr.Liu說的是在休士頓大學必須帶著身份證到學校去考試,而考試的題型為了避免作弊,則是利用亂數取題,讓左右兩邊的同學題目不同來降低作弊行為。

不過沒有提到繳交期末作業報告的方法,想一想有什麼問題,如果只是認知型的報告,應該就焦文本上去就好了,我想作者的問題應是說如果是操作型的(如醫生、體育等)的評鑑方法較難處理吧!

再來就是為什麼要採用Blended learning:

  • 改善教學法:這裡也指出目前Blended learning仍陷於傳統學習"講授"是較好的教學策略的迷思,因此會給學生大量可獲取的資源去吸收。並著重在Activity learning上,增加對等式教學模式讓人與人的互動提高以及轉變為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這裡用的例子是IBM的混程式學習:(1)第一階段「線上自我學習」,利用分組線上討論議題來完成指定的訓練課程。(2)第二階段「面對面學習」,但著重在經驗與實務的分享來取代講課的模式。第三階段「回到數位學習」,但主要式發展一套計畫,並作成果驗收。只要有數位的過程都會有"線上導師"的輔導。

  • Increase Acess and Flexiblity 增加時間與空間上使用的彈性:這給了在職人員進修的好機會,可以在工作與家庭外繼續做額外的學習,但也不必犧牲與人接觸的(F2F)的機會。這裡要講的就是混成式學習大量減少了坐在座位上學習的時間,傳統學習時間會減少但仍保留一部份。
  • Increase cost-effectiveness 提高成本有效性:例如可以將分散在全球的學習者在短時間內同時存在一個平台上。

2007年5月13日 星期日

世界是平的--學習沙龍


主持人:義斌

第一順位:小貞貞
小貞貞為我們準備了世界是平的統整報告,如利用表格有秩序的呈現平坦世界的發展順序,分別由國家→公司到至今的個人開創一個快速流通的世界,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整體生態隨著強化國家能力轉成強化個體的差異,在演講的最後,THOMAS強調"創造力"以及"改變"是未來我們所必須培養的,才能讓自己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下存活。
在本次討論中,佩貞秉持"積極樂觀"的想法,來支持這些為"未來"發聲的人,如果大家都這麼樂觀那平坦的世界指日可待。

雅琇:
我從"相機事件"的觀點來看,如果當時給這些貧窮國度人民的是電腦、是教育,那他們可能就是靠這些賺錢了!另外,對於資訊的錯用觀點上,雅琇認為許多的發展已經失去原本的意義,如詐欺電話、垃圾信造成許多問題,為了貪圖便利帶來的好處,而鑽漏洞來獲取利潤,如爭搜尋引擎排行名次的現象也讓人不擇手段,而搜尋引擎公司則必須不斷的制定規則來防範。
另從十天夷平世界的發展來看,充斥著"made in china"的物品,並不是"平坦世界"的指標,而可能造成高峰現象,中國的發展已經可以影響全球的生態了。

耀德:
耀德針對資訊的錯用指出,這考以讓這些新的發展在不斷的試煉後達到更好的表現,雅琇我也讚同這段話,但當大量投資在某個有前景的發展後,另一個新事物又出現的同時,過去的努力誘因潮流而式微,如動態網頁無法被搜尋引擎找到的例子。並不是舊的東西不好,而是新的東西出來的太快,而我們就必須要不斷的改變嗎?這裡我很疑惑。
耀德也說,探討這樣的東西就像無窮回圈一樣,而我想到的是"灰色市場"不也是大家仍無力解決的事,而它仍舊一直存在著,到頭來我們還是得面對這各問題。

義斌:
義斌說他的空間概念不怎麼好,他認為世界不是平的,而是立體的,是點對點組合而成的。從他提出的架構來看,當某一個點吸引了更多點的連結,勢必會有斷了線的點產生,而在這個立體空間裡,仍存在著被漠視的一群,處在線的周圍,卻搭不上線。世界不平,因為強權仍在。

偉堯:
偉堯提出的想法與grace老師的看法相近,從學習的角度來看,網路造成學習隨時可得,因為偉堯中途被召見去開會,在他回來前,我們的討論還沒看到這各面向。另外偉堯提出資源共享與言論自由的衝突,在什麼樣的狀況下能不違背網路道德,自由產生的問題需要得是能順應變化而生的法規,而目前未何有"衝突",仍是因為無法無規範。

博忠把把:
博忠看完演講後後,對於任教學校的學生未來感到憂慮,缺乏外界刺激,缺乏競爭力,如何與世界接軌?博忠認為弱勢的人更弱勢,因為家庭、生存環境造成這些問題。而佩貞說人要快樂,美各階段有不同的發展可能,不可太絕望。博忠把把就把你所知的教授給他們,問心無愧。成就無法有訂論!

2007年5月8日 星期二

世界是平的 --議題分享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最後提到的議題,對這些議題進行一些分享:

(1)搜尋引擎排名:網路搜尋資料已經是現代人不可少的工具,如何在最快的時間內找到相關與內容兼優的資料,就是搜尋引擎排名工具會出現的原因,是為了適應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所衍變的,他的好處不可被抹滅,而且這些搜尋網站則必須不斷制定各種規章來管理各種"為了提高排名"而產生的"投機行為",如:
  1. 隱藏文件內容、鏈結或頁面:也就是專位搜尋引擎設計的網頁,例如在網頁的mta裡標記了各種關鍵字,但卻設定為不顯示,瀏覽網頁者是無法看到這些文字的。
  2. 欺騙性的重新導向:在使用者連結重新導入另一個不是搜尋引擎找到的網頁。
  3. 誤導或重複性的關鍵字:塞入大量重複性關鍵字。
  4. 日誌欺騙:有點像假投票的行為,就是對網頁不斷的做無意義的點擊,來提高排行。

還有其他更多元的手法,都為了在搜尋引擎前三個頁面中出現,因為在第一個頁面平均點即率是65%,再第二個頁面剩下25%,第三個頁面下降至5%,想一想,全球這麼多的資料,如何能在前3頁(約33筆資料中顯示),這可是一番的廝殺,較有錢的公司,更可以直接向搜尋引擎購買"關鍵字",這樣每次都可以在前幾名。想一想,這又是一種變像的競爭了,最後有錢還是最重要?

另,要提高搜尋引擎排名的幾個方法中有一項較令我覺得技術再回頭走,就是要提高排名方法之一是以靜態網頁呈現。這是因為搜尋引擎會把動態網頁位址中出現的“?”視為“停止標記”,在問號後的所有參數都會被忽略掉,而這些符號是動態網頁用來存取資料庫的指令,例如index.asp?class=1,而搜尋引擎只會找出index.asp,而不會再向下尋找,因此一個完全以動態網頁呈現的公司,他的資料可能完全不會被搜尋到。

想一想?這不是走回頭路嗎?動態網頁能存取更大量的資料、可以縮短查詢時間、有良好的互動性,當所有的公司都改成動態網頁之後,又要回到靜態網頁,雖然現在也提出很多方法讓動態網頁可以轉成靜態,但仍有些許技術上的限制。而之前為了吸引使用者而製作的Flash動畫,也都在搜尋引擎中派不上用場,雖說排名的目的可以讓網頁內容更優質,但似乎也對過去的一些創意有的負面的影響。

但這似乎也與「世界是平的」中提出的觀點很像,就是必續不斷的改變自己的習慣去趕上現實的變化。

(2)談到外包的問題:使外包產業不斷成長的原因是為了降低公司的成本,提高利潤;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外包,秘書、客服、技術人員,甚至連總經理都可以外包,外包的前身之一"人力派遣",其運作目的就是降低人事成本,公司不願養員工。我也曾經短期作過人力派遣的工作,進入別人的公司做事,當時的感覺是不受到重視,與該公司的互動少,能享有的福利也很少,更有一種上對下的階級感,因此人汰換的也滿快的。而許多公司更是只保留了"品牌"這個抽象的認定,其他的都已與當初創立時大不相同,想要說的是,經營公司除了利益考量之外,對於公司的人、事、物都該賦予其存在價值。

商業週刊1013期提到,「中國蝴蝶效應」,它拍一拍翅膀就會撼動全球的經濟、生態和你我的健康。中國的政策改變讓投資者也不得不引進一些技術研發,而不在是只有勞力工作,因此在上一段中指出的,當公司成為空殼,只剩品牌,技術慢慢的侵蝕,終究要面臨危機。

2007年5月3日 星期四

世界是平的---下週議題

世界是平的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演講者提到HP曾經到一個偏僻的地區詢問他們,你們需要什麼?而答案是相機?相機的背後意義是什麼?除了製作證件外?對於他們的生活有什麼實質的幫助,第一個跳入我腦裡的想法是,因為外來的人進入他們的區域後,給他們的印象就是”照相”、不斷的拍片然後給予好處?帶到所謂的文明世界分享給大家,第三世界的生活是如何的困苦、經濟如何蕭條。

雖然說,在這個案例中最後居民讓當地的經濟復甦,但如何維持與創造更好的方案?再影片的最後給了一個答案”創造力”。每每提到創造力又是一番舌鬥,但創造力的基礎是學習與教育,學得如何思考與創新。

在看影片時總是與”百元電腦”相互結合,更妙的是在提問時也有人提到了造就”平坦世界”的模式如何套用在貧窮的國度?演講者回答”在墨西哥,他們說早就發現世界是平的,這是因為他們護國聖女的雕像是”made in china”!想一想,這怎麼會是平的?平坦的意義應該是供需平衡,有輸入有輸出,made in china的說法到令我覺得呼應了演講者一開始說的Global 1.0的時代,強權國家的殖民來造成全球化的世界,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現實,怎能說是平的!

再從百元電腦來看”相機”這件事,就會發現尼可拉斯先生說的用教育來創造未來,如果引進的是電腦,那未來可能就知道該如何用電腦與其他人做生意,今天上課時,與佩真、智元在螢幕前竊竊私語(呵),講到的東西就是百元電腦目前是著重在國中小階段,那引起學生動機後,若是一個貧窮的國家又該如何支持他們未來的學習,過去台灣並非富裕,但因為趕上了改變,接受了改變,也成了「十天夷平世界」其中一項”外包”的國家,因此有創造各種機會的可能,台版的UPS「宅急便」、台版的eBay「奇摩拍賣」、甚至可能是台版的在家客服中心「詐騙集團」,騙錢的時候正在黃山上登高望遠;我要說的是,如何讓那些貧困的國家可以有能力產出,就像hp何不在那裡設墨水工廠或相紙製造廠,而是要他們在賺錢後在與hp購買,我想的太天真了,不過至少讓當地的人民了解自己該如去改善自己的生活,但似乎是一個令人莫可奈何的問題。

討論議題:
其實看完之後想到很多便利都被錯用了,剛剛說的詐騙電話、或75%的垃圾郵件,或當某一家公司僅剩行銷的空殼其他都外包會有什麼危機(連Burberry都遷廠了),大量遷移的產業是加速我們朝向Global4.0亦或是往Global1.0走?而搜尋引擎排名的關鍵技巧似乎熱絡了另一種行業「搜尋引擎行銷」(數位之牆介紹如何提高排名的方法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288),這樣子的行為除了便利有哪些值得省思的?大家可以討論討論。

2007.05.03 熱鬧滾滾百元電腦討論文

不得不佩服學弟妹們,實在太厲害啦。那個偉堯不寫則已,一寫驚人;耀德竟摸過百元電腦,這讓我們更接近了百元電惱;至於義斌,如果ebay有在賣,你就標一台,我不會罵你,阿記得借我玩一下那個手動充電器。

老師,你知道佩貞的報告有認真,那個印出來的Blog統整厚厚一疊,還要一張紙印兩頁的量,紅紅黃黃的螢光筆痕跡,連腳都要舉起來拍手。智元擺脫宅男形象,當起辯才無礙的主持人,而且突然發現今天很有上課的感覺,我們三個坐在教室裡還會七嘴八舌討論一下。
博忠把把看起來不太妙,希望保重身體。

整體來看百元電腦頗受大家支持,贊同讓那些貧窮的國度也能享受全球化科技與網路的便利,但是大家都有提出其要面對的困境,首先以灰色市場來看,黑市是每個國家都有的,兩極意義,一個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因需求大而有市場流通率;另一則是貧窮的國家為了利益而竊取資源。缺乏教育的上一代無法想像科技可以提升生活,但博忠把把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些東西是不是我們硬塞給他們的,他們說不定是知足又快樂,就像不丹那個拒絕外來資源的國家一樣,守護著他們的傳統。這也就是說國家政策是影響國家是否能改變的主要關鍵。
耀德提到,百元電腦本身的配備不強,我們也不會去搶購;這就對了,萬一效能太強,只要一搶購價格就會飆漲,那又像現在一樣了,貧窮的國家依舊無法購入。

維修的問題一提出後大家也覺得還真的是一個問題,膠質的外殼可以減少損壞,flash的硬碟也可以減少損壞,螢幕的設計可以減少電力使用,這些都是"減少",而不是"一定不會",因此當一台電腦壞掉了,學生是否能在免費獲得一台,會不會受到處罰?,誰教他們如何使用電腦、如何排除故障,都些是師資培育上的問題,讓當地的教師也能接納這些資訊,將可有助於推廣。

至於電子書包,之前台北市某國中小也有推出,不過之後就沒有在聽到了,基本上百元電腦也有電子書包的功能,而不是只能上網的機器,只是設備的差異吧。不過因為台灣的教育政策以及幾乎家家有電腦,因此在推行上也有其困境;所以並不是說貧窮的國家就比較好推行,積習已久的政策要改革更是令人頭大!

總而言之:今天,上課氣氛真的很不賴!

2007年5月2日 星期三

百元電腦..

看完之後很深的的感覺是,這些計畫都有一個強而堅固的中心主旨,
就是非利益導向,以教育為本。
不要想在百元電腦的任一個零件上獲利,要的不是更大更小更好,而是要便宜可以提供最低需求用的。你所可以做的是將你從其他地方的獲利提供給更多的學童。

最後一個人的問題,感覺起來是一個重點,他把百元電腦與教育的問題提出來,
教學的步驟(概念的引導)可以因為電腦而改變嗎?
這些教學法與教科書在某一個階段應該學些什麼做了這麼久的研究?是否會因電腦而改變?
這似乎又與人類生理發展有些相關。
不能否認的,電腦讓偏遠的小孩有學習的機會讓他們與世界接軌,
而,那裡的老師則更應學習科技的使用,除了在小孩的身上教育外,更應同步對於當地的師資作訓練。

文中提到中國多次,學習的命運似乎掌握在政府手上,雖然尼可拉斯先生說,學生才是特洛伊木馬裡最深層的主角,但卻覺得國際未來的進步已經與國家的政策密不可分了,且強權國家的轉移也造成發展的阻力與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