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30日 星期一

2007.04.26主機壞壞耍脾氣

哈哈,看到討論區的標題時,大笑了一下, 實在是可愛極了。
這次我晚到了,分別接到佩貞與義斌的電話告知要上MSN討論。
智慧大師的主機連不上?
為什麼學校沒有人重視個問題,難道只有我們這一堂課會使用智慧大師嗎?
哈,答案幾乎是正確的。
新一版的智慧大師,似乎仍未在學校內廣為使用。
甚至還有老師仍使用未更新前的智慧大師,用來做的就是將教材放在網路上給學生下載,好像又變成另一種網路硬碟。
而且也不普及,所以,壞掉了沒什麼人反應這到不足以為奇。
所以要推廣線上學習的其中一各辦法,就是把遠距教學改為必修課,哈。

前半段的課程我沒有參與到,上線後看不到大家的臉覺得怪怪的,原本覺得好用的MSN拿來上課突然覺得MSN好難用,老師明快的決定讓課程再次以非同步的方式進行,這次大家好像比較有頭緒,知道該去哪裡討論,也知道究竟要討論什麼,其實在這些使用BLOG和WIKI的日子裡,我們一直都在進行非同步的教學,反而是習慣了每天連上討論區看看,而不會覺得麻煩了!

那天,上一門資料分析的課時,老師因為前不久大老遠從台東到彰化去開會,他就提到討論就用遠距就好了,跑大老遠的。舉辦者還要付出更多的金錢(差旅費)去完成一件可以很省錢的工作,
但,沒有實行遠距的原因是大家還是喜歡面對面的感覺,可以看到對方喝的咖啡在冒煙,但卻沒有想到遠地的人所花費的精力與疲累是否能有效的提出有意義的討論,習慣仍是至今大家惰於去改變的。

2007年4月21日 星期六

2007/04/19 好久不見啊

好久沒看到Grace老師了,看起來老師ㄧ就是精神百倍的樣子....
今天一開始先由老師介紹那場他所參加的研討會,老師提到的一群人聚在一起討論的那種,
我們稱為"圓桌武士"型的,我之前參加的是海報型,去貼海報,若人家有興趣就可以 一起討論,
不過那時候研討會的時間Delay卡到海報型的發表,因此我的第一場研討會就是在"輕鬆快樂"下過去了,哈。

同學們對於非同步課程的看法大多是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參予討論,大學部的同學也有雷同的看法,老師指出,因為我們對於這種課程的進行方式尚不熟悉,因此會覺得比較累。下次再試試或許會有不同的體會。
不過,非同步是由我們自己來看老師準備的資料,和面對面的上課由老師主導課程的方式比較下來,一定是要花多一點的時間。這也就是說,老師平時上課就是自己先做了非同步的課程,然後再來跟我們做同步的課程。

老師在課程上由提到OOPS在台灣的發展,慢慢的有進展了,但我好奇的是,師大和其他學校也要進行開放式課程?這指的是他們願意把老師的課程計畫放到奇幻基金會的OOPS,還是要自行開設屬於台灣的OOPS?如果是前者,那課程計畫就要把中文翻譯成英文,如果是後者,那又變成封閉在台灣的學術文化中?這個部分不是很清楚。
grace老師你會在研討會的時候回來嗎?

這週上課,老師讓我們表達了課會不會太重,這次我選了比較重一點,非同步課程在作業的規劃時間上,沒有辦法說作一個下午就寫完,而是必須拉長作業的時間,不定時的回應,我要表示的是,因為一旦作業做完,整各心情就會很輕鬆,因此拉長了的時間會有一些壓力,所以會有這樣的看法,但其實課程的"量"(看的影片)基本上是ok的,只是時間的問題。

2007年4月17日 星期二

oops的討論

因為討論版上回覆時傳送有點問題,所以我把想法重新PO在部落格上。

針對"人"的部份,我有看過老師再中山大學的演講,當中也有提到當義工們遇到找碴的人時,心中其實也是憤恨難平的,因此會相約熟識的義工們抒發情緒,不過一旦找碴的人給正向的回饋後,便能迅速在心中重新找到平衡點。在這邊,我想到的是翻譯的人員遍居各地,人都要有一個可以抒發的窗口,是否有區域性的組織,可以及時解決困 擾,不過很有趣的是,網路這麼普遍,想要聯絡誰都是很方便的,是否組織中有定時的會議可共同討論?

我也曾經對我的工作有熱情,熱情也可以持續各好幾年,但讓我想離開的原因是因為公司無法提供給我更深層的知識與其他的工作項目,這也是經營者的一個問題,如何讓員工在能力上持續的進展,以及如何開創新的路讓大家繼續前進,在組織中的運作究竟是如何?

至於提到認證的問題,這樣說法讓我覺得課程變成一個取得"某樣東西"的手段,容易淪落到為了證照而學習,跟開放式課程的本意是否有所違背?當組織變成利益導向時,容易讓本質變了樣。

對於智元的想法,我不知道有沒有誤解,就如珮貞提到的,教師變成協助者的腳色,但我之前有提過,在"學習成效的評鑑"部分,是開放式課程中缺少的一塊,教師協助者的腳色應該著重要如何確認學習者能達到學習目標,教師在作業繳交後的回饋應付出更多的時間。

2007年4月12日 星期四

非同步課程心得

哇,原本以為不用上課比較輕鬆,結果,並不是這樣子低。

老師與學生雙方都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來準備,要先看完老師給的影片,
然後開始想(想,真的讓人好容易餓)到底影片裡面在說什麼,
然後到討論區去發表感言,並且在其他人不定時的發表後,閱讀與回應,
大家寫的也都滿深奧的,有時後我看不懂。
別人可能也看不懂我在胡扯什麼。

就像佩貞說的有的人比較適合非同步,因為講話有障礙,我可能就是這類的。
不過大家都有足夠的時間能發表自己完整的感想,看不懂得也可以有充分的時間找資料,
效果也是挺好的。

2007年4月11日 星期三

OOPS課程

  • 文學:2001春季課程:喜劇:提供閱讀資料與單元大意
  • 2003秋季課程:德語I:提供評量試卷,可自我評鑑學習成果。
  • 音樂:2003春季課程:用電腦作曲:有提供學生的音樂作業範例欣賞。

上面三堂課是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課程中選擇的,這些是我沒接觸過的領域,過去曾想過有時間去看看文學到底都讀什麼,哪些是必讀書籍,閱讀後哪些是重點,哪些句子有其背後的深意。在家裡看阿姐們都在讀兒童文學,有時撿他們的書來看,看完之後卻沒人可以討論,畢竟我跟阿姐們也是有地理上的距離的。在缺乏討論與指引的狀況下,閱讀便成只是把文字看完,背後有什麼意思我不清楚,然後,很快就忘記書裡面的劇情了。

在開放式課程中,就如討論版中有人提到的,多為課程大綱與參考書目,不過課程大綱中每個禮拜要探討什麼議題、閱讀哪一本書的哪一段,都有說明,這就是"重要的關鍵字"了。至少有一個目標,來引導自學。有些科目也有提供評鑑的檔案,可以在學習後來驗收成果。

這些課程大綱就好像台灣的老師也會給的課程大綱,不過這些開放課程中的資料,老實說有比學校老師給的還清楚,grace老師提到台灣學校如何應用這些資源,單就課程大綱來說,老師就可以比照外國學校辦理,偶爾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學生也會覺得新鮮。

我很贊同多聽多學多看國外的資訊,但也不代表要拋棄我們本土知識,選一個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讓自己能在身楚的環境下繼續有學習的動機。

不過再這裡我有一個感覺,那些必須實做的課程,學習者要如何評鑑自己的成果,例如電腦作曲,曲子做完了,應該會很希望能有領域專家或同好們的建言;閱讀文本後,如何把自己的感想呈現給開放式課程中的其他學習者進行交流?

OOPS 討論區想法

`今晚連上開放式課程網一直都有問題,
不過網路實在太強啦,朱's的特輯無法看,網路上就有訪問的內容文本,
所以看完之後只覺得開放式課程的翻譯人員實在太偉大了!
在沒有財務贊助狀況下(除朱's自己的版稅)竟然還可以讓台灣的翻譯課程居世界第一!
套一句佩貞的話:「這些人一天有48小時。」
OOPS的工作人員們究竟是如何作業的啊??

在留言板上,看到的問題主要有三大類,1.感謝文 2.質疑文 3.義工提出的翻譯問題。
哈,不知道是否為心理學的論點,通常質疑文是最能引起我們注意的,在討論區的這些質疑的聲音中:
  • 有些人認為翻譯有其必要性嗎?閱讀原文是學習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當這樣子的論點出來基本上就是從該篇發文者自己的認知出發,沒有考慮其他"普通人"的能力。也是完全否定開放式課程的中心思想,這是很可怕的想法;甚至有人說活在自我沾沾自喜環境裡,這是因為旁人無法了解在付出的過程中所的快樂與同甘共苦的樂趣,請寬容的看待別人的成就。
  • 更有與上述論點大相逕庭的看法,認為翻譯的不夠多,這也是開放課程的一個重點「自學」,不要過度依賴別人提供的資源,要懂得自己的去找資源。
  • 再者,再開放式課程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要懂得分享,討論區有許多人對課程翻譯的確實性質疑,翻譯是開放式課程的基本功,但是當你看到存疑的翻譯時,所應持有的態度不是謾罵,而是提出建言與改進的方法。
  • 在留言板的一文中朱's自己就算是翻譯的名家,也會提出自己對翻譯的問題,上網徵求解答,不斷的從翻譯的歷程中學習,才會精進,看到一句話「任何一個演講者一開始都是一個糟糕的演講者」。

而我對於開放式課程的感覺,我是佩服大家的無私,而想要請問老師如何對開放式課程工作人員的態度與翻譯能力以及情緒管理的處理,就像一個企業一樣,"人"是最難掌控,如何讓這樣子的課程持續的經營這麼久?

教育的未來

看完那段 Do you know 的短片後,腦裡竟然是一片空白,這個空白是贊同與質疑的中間線,這是一種生理本身出現的訊號,沒有經過太多的思考,而是突然間腦袋裡冒出兩種強烈的感受,而無法完整的把思緒整理清楚。(這段話不算在那100個字裡面吧....^^)

教師在教學的歷程中所扮演的腳色應是"帶領"學生入門,而學生是否要讓這個學習有意義則端賴本身的學習態度。
正如影片中所說的,大量的資訊若要在課堂中都由老師傳授,那學生就容易缺乏學習的動機與自我思考的能力。
而"思考"則是造成學生學習成效上的最大差異,這樣子的差異才能創造出不一樣的路,不然哪裡來的365行,行行不同。
其實再影片中有一個令我存疑的地方,過大的數字容易造成大家對未來的不安全感,或許這種不安全感是促使學習進步的主因,但就如我題到的差異,因為領域的廣泛,個人的專門不同,因此在將影片中的數據切割成細小的片段,或許數字依舊很大,但至少不那麼駭人。

影片中要講的東西很多,跨出國家的藩籬,多聽多看不同世界裡的想法,透過網路讓學習達到極大值,碰觸以往到不了的界地,因此整各影片就我的觀感是,教師與學生或是每一個人,其學習方式都必須改變,從餵養的依存關係轉變成教導自我覓食的方式。

說到教育的未來,突然想到一個議題,那天和義斌在看討論12年國教的電視,談到是否要存有明星學校,明星學校是如合經營他的學生(沒唸過明星學校,我沒什麼概念)?
國外也有所謂的明星學校,在美國,人民真的對這種學校也有"迷思"嗎?強度為何?大於或等於台灣呢?

2007年4月8日 星期日

Extra Reading 2006年美國數位學習調查

悠閒的春節又過了,老師你在美國有吃春捲嗎?這次回家吃春捲,我買了冰淇淋包在春捲裡,哈哈,滿好吃的呢!像可麗餅的感覺。

在看老師的pilot vedio時,老師不斷的提醒我們台灣的狀況如何?是不是跟美國的調查有一致性?因此開始尋找台灣的數位學習成果報告,但卻感覺到相關資料的匱乏。這篇reading主要是調查美國高等教育的狀況,能夠與此報告相披敵的就是上一次我提到的"2005-2006數位學習白皮書",再其中的第四章裡就有"高等教育導入數位學習現況",以下來看看兩國間的差異。

參考的文章有:
1.2005-2006數位學習白皮書,第四章(http://www.elearn.org.tw/epark/download/elearning.htm)
2.田冠鈞《臺灣高等教育發展數位學習的瓶頸與展望》教育研究,125期:民93.9,頁17-26。(請同學自行至此網址點選該篇文章)http://www.edujournal.com.tw/menu/125/index.shtml
(這篇文章大家一定要去看看唷)


從註冊人口數來看:
美國在2006年的狀況是2.3百萬提高到3.2百萬,而2006在台灣目前高等教育的人數約為12萬人次(數據來自http://english.moe.gov.tw/public/Attachment/67711125171.doc),2005的人數約為37560人(數據來自http://tw.sun.com/ERC2005/files/K4.pdf)
台灣並沒有一致的窗口公佈這些數據,但如果數據如上所視,則可看出數位學習的成長率是很高的!
而提供的線上課程數也是提高的,從2005年的500門到1700門,都可看出大專院校已積極投入此部份。
不過台灣和美國的數位學習人數的差距也實在太大了!

從參與學習的學生族群來看:
在美國的高等教育來看就分為很多種學校,但仍是以大學生為學習的最大族群。台灣呢?其實並沒有把學群分的這麼細,但也是以大學生為主要學習對象佔了80%,而在職專班或是推廣教育則分別佔了24%c和14%,而造成學習族群上的主要差異是因為教育部對於數位學習學分在畢業學分中所佔比例有所規範,老師在vedio中提到為什麼不同學校在數位學習課程的提供上有不一致的現象,我想這應該與台灣相同,就是學校在數位學習法規上差異吧。

從台灣教育部的法規來看,2005年8月發布「專科升以上學校遠距教學作業規範」,放寬數位學習的學分數採認,由原來的不得超過畢業所需總學分數之三分之一,放寬為二分之一。
2006年3月發布實施「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試辦申請及審核作業要點」以及「數位學習認證作業申請須知」,通過教育部課程認證及審查之專班可頒授數位學習碩士學位,而且還限制某些領域的如人文、藝術、電資、材料或商管類。

由這樣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發現,台灣整各大環境對於數位學習的定位是較晚期才開始認可的,不過有改進,總比不動好,整體數位學習產業的價值也是持續上揚的。

數位學習的阻礙:
一致性最高的就是這各項目,大家都認為教師的態度與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影響該校數位學習推展成效的主因,在美國報告中提到教師認為製作線上課程花費更多的時間,而台灣的說法是老師本身對於教學方法仍習慣採面對面或實體教室授課(佔了62.3%)。而且多數教師在製作教材上的能力缺乏(佔了49%)。
從這些問題來解釋台灣的狀況,台灣地狹人稠,學生到學校的距離很短,因此到校上課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仍習慣於傳統授課方式;另,從田冠鈞(2005)年中可以看到,台灣的大學所獲得的補助費用不均,而限制了數位學習長期的開發,該文中則提到MIT學校的作法,不是由老師製作數位學習教材,而是有一支技術專門的團隊協助老師將教材數位化,這些最大的問題就是學校經費不足。

結論:
台灣的數位學習主要受到了外在地理環境的影響,而導致推動不易,再加上一些金額的預算、法規不明,或是未提供學校發展數位學習的範例與經驗,造成發展的起步較晚。老實說,台灣的技術能力不輸人,因此重要的是人對數位學習本身的看法與政府對其推行的政策,大致上這些仍是我們延宕的原因,不過慢慢的數位學習將成為不可或缺的學習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