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2001春季課程:喜劇:提供閱讀資料與單元大意
- 2003秋季課程:德語I:提供評量試卷,可自我評鑑學習成果。
- 音樂:2003春季課程:用電腦作曲:有提供學生的音樂作業範例欣賞。
上面三堂課是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課程中選擇的,這些是我沒接觸過的領域,過去曾想過有時間去看看文學到底都讀什麼,哪些是必讀書籍,閱讀後哪些是重點,哪些句子有其背後的深意。在家裡看阿姐們都在讀兒童文學,有時撿他們的書來看,看完之後卻沒人可以討論,畢竟我跟阿姐們也是有地理上的距離的。在缺乏討論與指引的狀況下,閱讀便成只是把文字看完,背後有什麼意思我不清楚,然後,很快就忘記書裡面的劇情了。
在開放式課程中,就如討論版中有人提到的,多為課程大綱與參考書目,不過課程大綱中每個禮拜要探討什麼議題、閱讀哪一本書的哪一段,都有說明,這就是"重要的關鍵字"了。至少有一個目標,來引導自學。有些科目也有提供評鑑的檔案,可以在學習後來驗收成果。
這些課程大綱就好像台灣的老師也會給的課程大綱,不過這些開放課程中的資料,老實說有比學校老師給的還清楚,grace老師提到台灣學校如何應用這些資源,單就課程大綱來說,老師就可以比照外國學校辦理,偶爾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學生也會覺得新鮮。
我很贊同多聽多學多看國外的資訊,但也不代表要拋棄我們本土知識,選一個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讓自己能在身楚的環境下繼續有學習的動機。
不過再這裡我有一個感覺,那些必須實做的課程,學習者要如何評鑑自己的成果,例如電腦作曲,曲子做完了,應該會很希望能有領域專家或同好們的建言;閱讀文本後,如何把自己的感想呈現給開放式課程中的其他學習者進行交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