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8日 星期日

Extra Reading 2006年美國數位學習調查

悠閒的春節又過了,老師你在美國有吃春捲嗎?這次回家吃春捲,我買了冰淇淋包在春捲裡,哈哈,滿好吃的呢!像可麗餅的感覺。

在看老師的pilot vedio時,老師不斷的提醒我們台灣的狀況如何?是不是跟美國的調查有一致性?因此開始尋找台灣的數位學習成果報告,但卻感覺到相關資料的匱乏。這篇reading主要是調查美國高等教育的狀況,能夠與此報告相披敵的就是上一次我提到的"2005-2006數位學習白皮書",再其中的第四章裡就有"高等教育導入數位學習現況",以下來看看兩國間的差異。

參考的文章有:
1.2005-2006數位學習白皮書,第四章(http://www.elearn.org.tw/epark/download/elearning.htm)
2.田冠鈞《臺灣高等教育發展數位學習的瓶頸與展望》教育研究,125期:民93.9,頁17-26。(請同學自行至此網址點選該篇文章)http://www.edujournal.com.tw/menu/125/index.shtml
(這篇文章大家一定要去看看唷)


從註冊人口數來看:
美國在2006年的狀況是2.3百萬提高到3.2百萬,而2006在台灣目前高等教育的人數約為12萬人次(數據來自http://english.moe.gov.tw/public/Attachment/67711125171.doc),2005的人數約為37560人(數據來自http://tw.sun.com/ERC2005/files/K4.pdf)
台灣並沒有一致的窗口公佈這些數據,但如果數據如上所視,則可看出數位學習的成長率是很高的!
而提供的線上課程數也是提高的,從2005年的500門到1700門,都可看出大專院校已積極投入此部份。
不過台灣和美國的數位學習人數的差距也實在太大了!

從參與學習的學生族群來看:
在美國的高等教育來看就分為很多種學校,但仍是以大學生為學習的最大族群。台灣呢?其實並沒有把學群分的這麼細,但也是以大學生為主要學習對象佔了80%,而在職專班或是推廣教育則分別佔了24%c和14%,而造成學習族群上的主要差異是因為教育部對於數位學習學分在畢業學分中所佔比例有所規範,老師在vedio中提到為什麼不同學校在數位學習課程的提供上有不一致的現象,我想這應該與台灣相同,就是學校在數位學習法規上差異吧。

從台灣教育部的法規來看,2005年8月發布「專科升以上學校遠距教學作業規範」,放寬數位學習的學分數採認,由原來的不得超過畢業所需總學分數之三分之一,放寬為二分之一。
2006年3月發布實施「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試辦申請及審核作業要點」以及「數位學習認證作業申請須知」,通過教育部課程認證及審查之專班可頒授數位學習碩士學位,而且還限制某些領域的如人文、藝術、電資、材料或商管類。

由這樣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發現,台灣整各大環境對於數位學習的定位是較晚期才開始認可的,不過有改進,總比不動好,整體數位學習產業的價值也是持續上揚的。

數位學習的阻礙:
一致性最高的就是這各項目,大家都認為教師的態度與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影響該校數位學習推展成效的主因,在美國報告中提到教師認為製作線上課程花費更多的時間,而台灣的說法是老師本身對於教學方法仍習慣採面對面或實體教室授課(佔了62.3%)。而且多數教師在製作教材上的能力缺乏(佔了49%)。
從這些問題來解釋台灣的狀況,台灣地狹人稠,學生到學校的距離很短,因此到校上課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仍習慣於傳統授課方式;另,從田冠鈞(2005)年中可以看到,台灣的大學所獲得的補助費用不均,而限制了數位學習長期的開發,該文中則提到MIT學校的作法,不是由老師製作數位學習教材,而是有一支技術專門的團隊協助老師將教材數位化,這些最大的問題就是學校經費不足。

結論:
台灣的數位學習主要受到了外在地理環境的影響,而導致推動不易,再加上一些金額的預算、法規不明,或是未提供學校發展數位學習的範例與經驗,造成發展的起步較晚。老實說,台灣的技術能力不輸人,因此重要的是人對數位學習本身的看法與政府對其推行的政策,大致上這些仍是我們延宕的原因,不過慢慢的數位學習將成為不可或缺的學習方法了。

1 則留言:

grace 提到...

雅琇

你可以考慮將這篇文章expand,加入e.g. k12 online那篇等,再做一些深入的比較,投到conference 或 journal. 從阻礙和結論中, 還有許多detail可以再發揮,有一些是文化上的差異, 也可以再做一些文獻探討, 最後再加上自己的建議等, 可以是一篇有價值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