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怎麼搞的,我已經忘記n次登入密碼了,還以為有毒,不過應該是頭腦有毒吧...
今天,就如小貞貞同學在部落格裡的哀號,機器一直有問題,且當天的網路品質似乎各地都不好,是太陽還是月亮造成的?無解。
今天原以為要分享的是2007的預測篇,沒想到來個interview的抽查考,呵,趕忙開啟自己的部落格來看,才喚回一點意識。在mellisa老師(第一隻e-mail病毒的名稱呢!)的回答中指出master technology teacher的認證,主要的功能是讓這些受訓的老師把科技帶入校園,輔導其他老師使用,grace老師提點了我,在這裡提到認證課程所學的技術都是在課程中具有實用性的,學了馬上能用,做中學會提昇學習成效,理論總是需要經驗的支持,而經驗歸納出來的理論讓大家共享,繞口令嗎?不過我在課堂中終於能理解master technology teacher認證所學的課程其主要的意涵。
而博忠提出的四十學分班,我現在就身在這種課程中「教育學程」,老實說,這種速食的進修都是碰到表面,想要融會貫通,就需要現場經驗的累績,不然現在讀的在我看來還是一堆「理論」。
另我聽到耀德提到的在線上學習的環境中如何讓老師確定學生有學習到,要如何訂定評鑑標準,而老師的回答是可以讓學習者以free的方法呈現所學,而當然是以web-based的方式來呈現,就如我們現在在blog上發表自己的看法與閱讀心得也是表現的一種,透過書寫來整理思緒,透過回想讓道理更明,啊!這樣有離題嗎?
而智元提到要設計課程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很辛苦的,因為不論是線上或傳統課程,教學的最後就是要看學習成效,因此一套好的線上學習,不能只著重要華麗的外表,會動的物件,而是要在內容上下苦心。
最後,其實聽聽老師的訪問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可以收到許多沒聽過的「專有名詞」,才能繼續往外擴充學習的領域啊!
2007年3月19日 星期一
上週summary
本週大家開始分享自己對e-learning的想法了,開始覺得要統整大家的意見有點棘手了..
從大家的部落格來看,多數的同學們在讀完這篇文章後,都有一致的想法,數位學習決不能僅依賴科技的法展,而更要著重在數位內容的發展上,將兩者結合才能激盪出一套有效的學習系統。
然而數位內容要如何發展?要重視學生的需求、教師教學的品質、以及如何經營一個豐富的數位教室,雅琇以為從這些項目來看,其實就像是把傳統教室搬到網路上,數位內容若以系統化教學設計的理念來看,從對學習者與對本學習的需求進行分析(A),設計課程大綱(D)、真的發展出一套課程(D)、實際操作課程(I)、反覆的修正與檢討(E),這就是數位學習內容常用規劃方式ADDIE,因此當遵循此依步驟來規劃後,重點就是在學生學習的態度與教師本身對學習內容的不斷精進。
在台灣常用的數位內容規劃常見的是ADDIE模式,不知在國外的數位內容是如何規劃的呢?
上週大家對於數位學習都提出自己的想法,期望本週在老師提供資料的閱讀方向後,能更有系統的呈現大家所學,課程會愈來愈好的!
從大家的部落格來看,多數的同學們在讀完這篇文章後,都有一致的想法,數位學習決不能僅依賴科技的法展,而更要著重在數位內容的發展上,將兩者結合才能激盪出一套有效的學習系統。
然而數位內容要如何發展?要重視學生的需求、教師教學的品質、以及如何經營一個豐富的數位教室,雅琇以為從這些項目來看,其實就像是把傳統教室搬到網路上,數位內容若以系統化教學設計的理念來看,從對學習者與對本學習的需求進行分析(A),設計課程大綱(D)、真的發展出一套課程(D)、實際操作課程(I)、反覆的修正與檢討(E),這就是數位學習內容常用規劃方式ADDIE,因此當遵循此依步驟來規劃後,重點就是在學生學習的態度與教師本身對學習內容的不斷精進。
在台灣常用的數位內容規劃常見的是ADDIE模式,不知在國外的數位內容是如何規劃的呢?
上週大家對於數位學習都提出自己的想法,期望本週在老師提供資料的閱讀方向後,能更有系統的呈現大家所學,課程會愈來愈好的!
2007/03/15第三次
第三次上課使用的網路平台大家都已經上手了,但仍受到硬體設備的限制,斷電以及無效的麥克風造成一些同學們無法互動與參予。
這次上課老師採用新的功能「投票系統」來了解我們對課程進度以及一些應用軟體使用的想法,採匿名制,最後認為可以讓我們的腳步在放慢一點,而老師也提到她總孤零零的在美國,沒有給他回饋,因此我們也決議了,每次上課做summary的人都要到大家的部落格留言。是的!和佩貞的想法一樣,也喜歡看到有人給回應,先強制,最後大家總會習慣的,希望大家都不孤單。
本週開始針對我們前幾週的閱讀進行一些想法的分享,
聽起來大家對於線上學習都持有正向看法,旦我卻不知怎麼的,對於數位學習的應用,仍無法有更深層的想法,總是停留在一些表象中,缺乏實務經驗,而無法更深入了解發展過程究竟要注意什麼,大家說的總是好,想要從反面的想,腦袋卻也擠不出什麼概念,都只能以自己的喜好去評斷。有一點空虛的感覺。
因此當老師在本週的作業中條列了幾項大綱要我們從這些觀點去閱讀,讓我覺得很不賴,知道究竟要找哪一方面的資料,或是要捉住哪些重點,希望老師以後也可以給我們一點提示。
另外,上課時我認為m-learning不可行,是因為我仍質疑這樣快速與唾手可得的學習,是否會造成知識的氾濫,每一筆資料的輕易獲取,是否會影響學習成效或是造成對知識的輕忽態度;而輕巧、快速的硬體設備,對於環境與人體間影響又是如何?
雅琇
這次上課老師採用新的功能「投票系統」來了解我們對課程進度以及一些應用軟體使用的想法,採匿名制,最後認為可以讓我們的腳步在放慢一點,而老師也提到她總孤零零的在美國,沒有給他回饋,因此我們也決議了,每次上課做summary的人都要到大家的部落格留言。是的!和佩貞的想法一樣,也喜歡看到有人給回應,先強制,最後大家總會習慣的,希望大家都不孤單。
本週開始針對我們前幾週的閱讀進行一些想法的分享,
聽起來大家對於線上學習都持有正向看法,旦我卻不知怎麼的,對於數位學習的應用,仍無法有更深層的想法,總是停留在一些表象中,缺乏實務經驗,而無法更深入了解發展過程究竟要注意什麼,大家說的總是好,想要從反面的想,腦袋卻也擠不出什麼概念,都只能以自己的喜好去評斷。有一點空虛的感覺。
因此當老師在本週的作業中條列了幾項大綱要我們從這些觀點去閱讀,讓我覺得很不賴,知道究竟要找哪一方面的資料,或是要捉住哪些重點,希望老師以後也可以給我們一點提示。
另外,上課時我認為m-learning不可行,是因為我仍質疑這樣快速與唾手可得的學習,是否會造成知識的氾濫,每一筆資料的輕易獲取,是否會影響學習成效或是造成對知識的輕忽態度;而輕巧、快速的硬體設備,對於環境與人體間影響又是如何?
雅琇
2007年3月14日 星期三
錄音檔
採訪錄音帶的第三點是:
問題:我們也有一個技術教學導師的課程,也請您跟我們談一談。
技術教學導師是提供給有3年教學經驗的老師在進修的課程(木前這個課程在美國有些地區是以線上教學的模式來取得證照的),在這種課程中主要是學習教學設計、技術應用、多媒體設計,還有最重要的是教導或輔導同儕(學校的教師)使用科技來提升教學品質,或是將科技應用到課程中。
這種教學導師的目的是為了讓其他的教師能達到專業成長,將教師本身豐富的經驗傳遞給一般的教師。
(我查詢了一下,有一些課程內容就是教
o Web searching and information use strategies (網路搜尋和資料使用策略)o Digital video and audio (數位影音)o Various programs, including the Microsoft Office Suite (各種應用程式,包括微軟office)o Web sit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網站建置與管理)o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如何將技術使用在教室內)
)
教學導師參考資料:http://192.192.169.102:82/basis3/36/36.htm
採訪錄音帶第九點:
如果我們想要瞭解更多有關K-12校園裡使用的科技,該如何著手呢?建議可以至ISTE http://www.iste.org/ 只要搜尋K-12關鍵字就可以找到相關的資訊,另外還可以到George Lucas Foundation的網站http://www.edutopia.org/ 網站裡有多K-12裡使用的教學方法,此用非填鴨式的教學,這個網站中有很多錄影黨可以看,看看美國的小朋友怎麼上課的吧….
問題:我們也有一個技術教學導師的課程,也請您跟我們談一談。
技術教學導師是提供給有3年教學經驗的老師在進修的課程(木前這個課程在美國有些地區是以線上教學的模式來取得證照的),在這種課程中主要是學習教學設計、技術應用、多媒體設計,還有最重要的是教導或輔導同儕(學校的教師)使用科技來提升教學品質,或是將科技應用到課程中。
這種教學導師的目的是為了讓其他的教師能達到專業成長,將教師本身豐富的經驗傳遞給一般的教師。
(我查詢了一下,有一些課程內容就是教
o Web searching and information use strategies (網路搜尋和資料使用策略)o Digital video and audio (數位影音)o Various programs, including the Microsoft Office Suite (各種應用程式,包括微軟office)o Web sit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網站建置與管理)o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如何將技術使用在教室內)
)
教學導師參考資料:http://192.192.169.102:82/basis3/36/36.htm
採訪錄音帶第九點:
如果我們想要瞭解更多有關K-12校園裡使用的科技,該如何著手呢?建議可以至ISTE http://www.iste.org/ 只要搜尋K-12關鍵字就可以找到相關的資訊,另外還可以到George Lucas Foundation的網站http://www.edutopia.org/ 網站裡有多K-12裡使用的教學方法,此用非填鴨式的教學,這個網站中有很多錄影黨可以看,看看美國的小朋友怎麼上課的吧….
2007年3月13日 星期二
K-12 閱讀心得
在國外似乎線上學習是一種普遍的行為,甚至連homeschooling的學生都佔有100萬人(多數是因距離太遠的原因),在台灣的在家自學感覺就有點不一樣,會受到一些宗教的影響,是否有線上學習,這我倒是存著很大的問號,因為小朋友連操作電腦的時間都有限制。
這篇文章主要是探討美國各學區的公立學校在使用full online learning以及Blended online learning 的狀況,探討學生、教師對於使用線上學習的數目與使用心得,如哪些是學生選擇線上學習的原因、教師對於線上學習有哪些期望改進的地方;在這份報告中並顯示學校採用線上學習系統的方式,以下再分別敘述。
在老師的導讀中已經大致上描述了introduction 以及 Review(文獻參考的部份),再這個部份本篇的研究者很明確的指出Distance education不等同於online learning,這可能是因為遠距教學是最常見的線上學習模式,因此我以為要讓大眾對於兩者有清楚的區分,可以利用遠距教學後再輔佐以其他的線上學習模式,兩者搭配使用,即可有明顯的對照,但重要的是教師與課程名稱及內容應在言語文字上的語詞上做清楚的闡述,不能將兩者混淆使用。
另,在文獻上其他的問題就是過去的研究中,多或超估線上學習的學生人數,因為一個學生可能會選擇多種線上課程,但若以選課程人數來統計,就可能造成一位學生被多次累算的問題,這個問題在這個研究中的解決方式是,收到問卷的人,都賦予一個各自的號碼,如此就可減少這樣的問題發生吧。
再來就是討論本研究的Finding,感覺整篇論文的結論並沒有超過大家的預期,不過有一個重要的地方是未來3年,若在線上學習(包含full online and blended learning)能持續推動,將在參予的人數上會有極大的進展,而Blended learning 未來計劃要參予的比例超過 Full online的比例,這代表全線上學習仍有一些上須改善的地方,因此期待有一天可以見到林老師的廬山真面目....哈哈。
在回答者的特性中有一個描述我看不懂,處在Rural, outside CBSA的學區是使用線上學習比例最高的,是指郊區的人最常使用,那CBSA是什麼東西呢?
另,在使用的學歷比例上,在K-12這個階段的學生中,以9-12(是初中或高中)的學生使用率最高,這樣的結果並非難以解釋的。
另外一個重點,是調查使用線上學習的使用者認為課程有哪些重要性?分別是線上課程可以提供在學校課程以外的學習,可以滿足特別族群的需求,可以提供大學課程讓學習者先行修習,可以降低學生課表衝突以及提供給那些臨時有事無法上學的同學一個補救的機會,這些說法是現實存在的問題,我想以後的補救教育也可慢慢的朝此方面發展。
而經營線上學習系統有哪些問題呢?常見的是要控管課程的品質,這部份就必須由教師來掌控,因此在部分也提到教師的訓練也是系統可能遇到的困境,而最現實的即是購買一個學習系統時的花費,就如台東大學的網路教學平台來看,舊版升級到新版的網路學園,必須要再花一筆不小的更新費用,而在報告中也指出,一個學區通常其網路教學平台都是以購買的方式,並沒有自己研發,也不單只使用一套系統,而是多套使用;究竟自行研發系統所需要哪些技術,需要多少時間、維護費以及人員支出費用是否比購買貴呢?
還有一點我覺得很認同的就是由教師的問卷中看出,教師們認為線上學習比傳統教室學習更需要一套堅強的程序,才能掌控上課時的進度;這不就是我們目前所遇到的嘛?硬體面的突發問題常常無法立即解決,學生也就無法及時上課;而發言的順序也是我們上兩節課討論的問題,看到這一點真是心有戚戚焉。
大致上看到的東西如上,不過看到這裡想到台灣是否也有這些線上學習的調查資料了呢?或者仍處於從文化與地理環境來與他國的線上學習比較的階段?還尚待查詢。
還有一各問題就是,在年紀比較小的族群中使用線上學習課程,要如何才能提高推廣成效呢?我想在非正規課程外的學習應可以多加使用,如音樂、美術、體育等。
這篇文章主要是探討美國各學區的公立學校在使用full online learning以及Blended online learning 的狀況,探討學生、教師對於使用線上學習的數目與使用心得,如哪些是學生選擇線上學習的原因、教師對於線上學習有哪些期望改進的地方;在這份報告中並顯示學校採用線上學習系統的方式,以下再分別敘述。
在老師的導讀中已經大致上描述了introduction 以及 Review(文獻參考的部份),再這個部份本篇的研究者很明確的指出Distance education不等同於online learning,這可能是因為遠距教學是最常見的線上學習模式,因此我以為要讓大眾對於兩者有清楚的區分,可以利用遠距教學後再輔佐以其他的線上學習模式,兩者搭配使用,即可有明顯的對照,但重要的是教師與課程名稱及內容應在言語文字上的語詞上做清楚的闡述,不能將兩者混淆使用。
另,在文獻上其他的問題就是過去的研究中,多或超估線上學習的學生人數,因為一個學生可能會選擇多種線上課程,但若以選課程人數來統計,就可能造成一位學生被多次累算的問題,這個問題在這個研究中的解決方式是,收到問卷的人,都賦予一個各自的號碼,如此就可減少這樣的問題發生吧。
再來就是討論本研究的Finding,感覺整篇論文的結論並沒有超過大家的預期,不過有一個重要的地方是未來3年,若在線上學習(包含full online and blended learning)能持續推動,將在參予的人數上會有極大的進展,而Blended learning 未來計劃要參予的比例超過 Full online的比例,這代表全線上學習仍有一些上須改善的地方,因此期待有一天可以見到林老師的廬山真面目....哈哈。
在回答者的特性中有一個描述我看不懂,處在Rural, outside CBSA的學區是使用線上學習比例最高的,是指郊區的人最常使用,那CBSA是什麼東西呢?
另,在使用的學歷比例上,在K-12這個階段的學生中,以9-12(是初中或高中)的學生使用率最高,這樣的結果並非難以解釋的。
另外一個重點,是調查使用線上學習的使用者認為課程有哪些重要性?分別是線上課程可以提供在學校課程以外的學習,可以滿足特別族群的需求,可以提供大學課程讓學習者先行修習,可以降低學生課表衝突以及提供給那些臨時有事無法上學的同學一個補救的機會,這些說法是現實存在的問題,我想以後的補救教育也可慢慢的朝此方面發展。
而經營線上學習系統有哪些問題呢?常見的是要控管課程的品質,這部份就必須由教師來掌控,因此在部分也提到教師的訓練也是系統可能遇到的困境,而最現實的即是購買一個學習系統時的花費,就如台東大學的網路教學平台來看,舊版升級到新版的網路學園,必須要再花一筆不小的更新費用,而在報告中也指出,一個學區通常其網路教學平台都是以購買的方式,並沒有自己研發,也不單只使用一套系統,而是多套使用;究竟自行研發系統所需要哪些技術,需要多少時間、維護費以及人員支出費用是否比購買貴呢?
還有一點我覺得很認同的就是由教師的問卷中看出,教師們認為線上學習比傳統教室學習更需要一套堅強的程序,才能掌控上課時的進度;這不就是我們目前所遇到的嘛?硬體面的突發問題常常無法立即解決,學生也就無法及時上課;而發言的順序也是我們上兩節課討論的問題,看到這一點真是心有戚戚焉。
大致上看到的東西如上,不過看到這裡想到台灣是否也有這些線上學習的調查資料了呢?或者仍處於從文化與地理環境來與他國的線上學習比較的階段?還尚待查詢。
還有一各問題就是,在年紀比較小的族群中使用線上學習課程,要如何才能提高推廣成效呢?我想在非正規課程外的學習應可以多加使用,如音樂、美術、體育等。
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k-12 閱讀草稿
blended learning(混成式網路教學): http://www.hrd.gov.tw/09_develop/09_05_MONTHLY/number47/47-5-1.asp?version=47
E-Learning與傳統學習的混合,
線上學習與面對面學習的混合,
不同媒體的混合,
不同環境的混合,
不同學習理論的混合,
不同學習目標的混合,
不同教學方法的混合
Blended learning中有個很有趣的狀況,時數的搭配方式? classroom要多少?web-based learning要多少?都待研究中探索,有些看法是 1:2(classrrom 1, web 2)
美國中小學實施遠距教學現況 (引自http://www.houstoncul.org/edunews/2005016.htm)
是k-12閱讀文章文獻探討的某一部份....
據估計美國各大學已有九萬多個課程係以某種遠距教學形式傳授,遠距教學的省時、省錢、及較不受實體環境限制等特性,具有提昇教育生產力的輔助功能。惟目前所見各種對遠距教學運用的研究與論述,多限於大學教育與成人進修教育,日前美國教育部「全美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公佈了一項問卷調查結果,研究美國公立中小學運用遠距教學的現況,其受訪樣本為2002-2003學年全美五十州及哥倫比亞特區的2,305個公立學區。調查結果歸納如下:
80%受訪之公立學區表示採用遠距教學主因為學校無法提供某些課程。
50%受訪者表示利用遠距教學始能提供所有學生進階或大學程度課程。
受訪者中有36%的學區及9%的公立學校的學生透過遠距教學修習課程。
偏遠地區(46%)的學區使用遠距教學的情形較為普遍。
規模較大的學區(50%)採遠距教學的案例較中(32%)、小型學區(37%)多。
越高年級的學校學生修習遠距教學課程的比例亦越高,如高中有38%、綜合或不分年級的學校有20%、國中僅有4%、小學則少於1%。
2002-2003學年中估計約有328,000名學生曾修習利用遠距教學提供的課程(其中若某生修習兩門遠距教學的課程則重覆計算為兩名學生)。
所有修習遠距教學提供的課程中,68%為高中、29%為綜合或不分年級的學校、2%為國中、1%為小學。
遠距教學所運用之科技(設備)中,49%採雙向互動錄影帶(two-way interactive video)為最常見者。
E-Learning與傳統學習的混合,
線上學習與面對面學習的混合,
不同媒體的混合,
不同環境的混合,
不同學習理論的混合,
不同學習目標的混合,
不同教學方法的混合
Blended learning中有個很有趣的狀況,時數的搭配方式? classroom要多少?web-based learning要多少?都待研究中探索,有些看法是 1:2(classrrom 1, web 2)
美國中小學實施遠距教學現況 (引自http://www.houstoncul.org/edunews/2005016.htm)
是k-12閱讀文章文獻探討的某一部份....
據估計美國各大學已有九萬多個課程係以某種遠距教學形式傳授,遠距教學的省時、省錢、及較不受實體環境限制等特性,具有提昇教育生產力的輔助功能。惟目前所見各種對遠距教學運用的研究與論述,多限於大學教育與成人進修教育,日前美國教育部「全美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公佈了一項問卷調查結果,研究美國公立中小學運用遠距教學的現況,其受訪樣本為2002-2003學年全美五十州及哥倫比亞特區的2,305個公立學區。調查結果歸納如下:
80%受訪之公立學區表示採用遠距教學主因為學校無法提供某些課程。
50%受訪者表示利用遠距教學始能提供所有學生進階或大學程度課程。
受訪者中有36%的學區及9%的公立學校的學生透過遠距教學修習課程。
偏遠地區(46%)的學區使用遠距教學的情形較為普遍。
規模較大的學區(50%)採遠距教學的案例較中(32%)、小型學區(37%)多。
越高年級的學校學生修習遠距教學課程的比例亦越高,如高中有38%、綜合或不分年級的學校有20%、國中僅有4%、小學則少於1%。
2002-2003學年中估計約有328,000名學生曾修習利用遠距教學提供的課程(其中若某生修習兩門遠距教學的課程則重覆計算為兩名學生)。
所有修習遠距教學提供的課程中,68%為高中、29%為綜合或不分年級的學校、2%為國中、1%為小學。
遠距教學所運用之科技(設備)中,49%採雙向互動錄影帶(two-way interactive video)為最常見者。
第二次
上一週是最後的加選時間,因此上課時多了一些熟悉與陌生的臉孔,因人數的增加以及大家所在地的不同,因此在第一節課的前半各小時仍楚於測試階段,有回聲的、有麥克風不運作的,不過與第一週花在基本設定的時間差不多,大約30~40分鐘。
第一週的homework,剛開學以及剛過完快樂的新年,實在有點吃力,頓時成為學習障礙中的閱讀障礙者,希望慢慢可以進步啊!
而老師為我們這節課所做的準備(採訪各領域專家讓我們了解數位學習)以及讓我們閱讀最新的文章,實在是大心呢!不過錄音擋我還沒聽呢.......
在Predictions for 2007一文中我所收到的訊息如下:
研究者持續的改進數學習的教學設計要素,但多著重在科技面,如仿真教學代理人,智慧型教學系統,類比,遊戲,虛擬現實和多媒體環境,或是輕小攜帶型的機器,這些項目也都已推行一震子了,至今仍須改進,在這次要閱讀的k-12裡頭,老師提到數位學習與傳統學習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效是沒有差異的,但除了如網路速度的改進、教學平台的技術更新外還有哪些是推行數位學習會遇到的困難?如何能讓數位學習能廣用呢?
一套教學平台的好壞,除了看學習者的反應外,教師的經營是整各教學平台的靈魂,難道只有透過Web2.0才能達到有效的教學?應當不只強調系統技術在更新後所能帶給學習者的便利,在2007年也需推廣到教學者本身,使其對數位教學上所應扮演的腳色與其所具備的能力有共同的認知,並注重教學內容的專業性。否則一套好的系統,缺乏一個善於經營管理的教學者與內涵或乏人使用,在2008年相同的論點或許會在重複,不過已經換成了Web3.0。
不過在本文後,有提到SMEs內容專家也將於本年度起在數位內容的發展上擴展其能力,相信他們的加入也將能大大提升數位學習的品質。
但,又如我上週在部落格中所提到的Web2.0讓原本封閉的網站開放給眾人修改與分享。但Web2.0除了方便外,將帶給我們什麼樣的警戒與擔憂,要如何防範?在Web2.0出現後是否有一套專門的防範措施?資安的問題、或是網路上有人討論關於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以及未來在收費上的經營策略所需遵行的法規都必須要能及時掌控。
第一週的homework,剛開學以及剛過完快樂的新年,實在有點吃力,頓時成為學習障礙中的閱讀障礙者,希望慢慢可以進步啊!
而老師為我們這節課所做的準備(採訪各領域專家讓我們了解數位學習)以及讓我們閱讀最新的文章,實在是大心呢!不過錄音擋我還沒聽呢.......
在Predictions for 2007一文中我所收到的訊息如下:
研究者持續的改進數學習的教學設計要素,但多著重在科技面,如仿真教學代理人,智慧型教學系統,類比,遊戲,虛擬現實和多媒體環境,或是輕小攜帶型的機器,這些項目也都已推行一震子了,至今仍須改進,在這次要閱讀的k-12裡頭,老師提到數位學習與傳統學習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效是沒有差異的,但除了如網路速度的改進、教學平台的技術更新外還有哪些是推行數位學習會遇到的困難?如何能讓數位學習能廣用呢?
一套教學平台的好壞,除了看學習者的反應外,教師的經營是整各教學平台的靈魂,難道只有透過Web2.0才能達到有效的教學?應當不只強調系統技術在更新後所能帶給學習者的便利,在2007年也需推廣到教學者本身,使其對數位教學上所應扮演的腳色與其所具備的能力有共同的認知,並注重教學內容的專業性。否則一套好的系統,缺乏一個善於經營管理的教學者與內涵或乏人使用,在2008年相同的論點或許會在重複,不過已經換成了Web3.0。
不過在本文後,有提到SMEs內容專家也將於本年度起在數位內容的發展上擴展其能力,相信他們的加入也將能大大提升數位學習的品質。
但,又如我上週在部落格中所提到的Web2.0讓原本封閉的網站開放給眾人修改與分享。但Web2.0除了方便外,將帶給我們什麼樣的警戒與擔憂,要如何防範?在Web2.0出現後是否有一套專門的防範措施?資安的問題、或是網路上有人討論關於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以及未來在收費上的經營策略所需遵行的法規都必須要能及時掌控。
2007年3月7日 星期三
what is web2.0?
web2.0究竟帶來哪些東西,有好、有壞、有褒有貶
看來看去都是部落格?商機無窮?滿滿的問號?
部落格,前年還是去年就很風行的東西,為何會變成2007年的發燒新鮮貨?
帶來哪些商機和危機?又有哪些條例可以規範?
資安:http://cpro.com.tw/channel/news/content/?news_id=54198
資安:http://cpro.com.tw/channel/news/content/index.php?news_id=9469
http://ad.cw.com.tw/cw/web2/intro.htm
http://ad.cw.com.tw/cw/web2/top10.htm
研討會 http://www.itmag.org.tw/bloger/web20pages/schedule.html
看來看去都是部落格?商機無窮?滿滿的問號?
部落格,前年還是去年就很風行的東西,為何會變成2007年的發燒新鮮貨?
帶來哪些商機和危機?又有哪些條例可以規範?
資安:http://cpro.com.tw/channel/news/content/?news_id=54198
資安:http://cpro.com.tw/channel/news/content/index.php?news_id=9469
http://ad.cw.com.tw/cw/web2/intro.htm
http://ad.cw.com.tw/cw/web2/top10.htm
研討會 http://www.itmag.org.tw/bloger/web20pages/schedule.html
2007年3月3日 星期六
第一次的遠距
大學時期(約5、6年前)學校就有提供遠距教學的通識課程(與多所學校聯合共同開設),我沒有修習該學分,但曾詢問修課同學,當時的網路似乎沒有現在的速度快,且電腦的螢幕僅能切換到某一方,沒有共同顯示,上課的參與效率也就有待加強。
第一次接觸遠距教學,很新奇,不過一開始的設定讓大家混亂了一陣子,操作新版網路學園仍有些不清楚的地方,摸索了一陣子大家也終於都上線了。
面對鏡頭上課,仍有些不習慣,老師拋問題時,會以點頭、搖頭的方式取代口語的回應,接觸新老師時仍有些靦腆,不過老師的畫面很像主播檯的感覺,沒有雜七雜八的背景,頭像也一慣的維持良好的大小與方向,而我們則常常會跑出鏡頭外,或是有爆框的現象,這是在畫面操控部分我們仍需注意的地方。
再來即是對於課程的討論,遠距教學也是一種數位學習,成效如何是我們可以能親身體驗而不是看書本中的優缺點來獲得的,大家對於本課程的看法其實是有一致性,也就是多看看我們沒有接觸過的,多聽聽該領域人員的經驗想法,應用多於理論,是我們共同的期待。
而老師也在第一節課就給了我們應用的機會,有聽聞wiki,但卻沒有實際接觸過,只知道可以共同修改,卻也沒有操作過,因此老師要求我們設定個人的wiki網站,即是應用的開始。
最後,第一次上這門課有很新鮮的感覺,期待下次見面。
另,muffin真的很好吃,在外騎自行車的時候很常吃,國內就比較少見了,藍莓muffin萬歲!!
雅琇
第一次接觸遠距教學,很新奇,不過一開始的設定讓大家混亂了一陣子,操作新版網路學園仍有些不清楚的地方,摸索了一陣子大家也終於都上線了。
面對鏡頭上課,仍有些不習慣,老師拋問題時,會以點頭、搖頭的方式取代口語的回應,接觸新老師時仍有些靦腆,不過老師的畫面很像主播檯的感覺,沒有雜七雜八的背景,頭像也一慣的維持良好的大小與方向,而我們則常常會跑出鏡頭外,或是有爆框的現象,這是在畫面操控部分我們仍需注意的地方。
再來即是對於課程的討論,遠距教學也是一種數位學習,成效如何是我們可以能親身體驗而不是看書本中的優缺點來獲得的,大家對於本課程的看法其實是有一致性,也就是多看看我們沒有接觸過的,多聽聽該領域人員的經驗想法,應用多於理論,是我們共同的期待。
而老師也在第一節課就給了我們應用的機會,有聽聞wiki,但卻沒有實際接觸過,只知道可以共同修改,卻也沒有操作過,因此老師要求我們設定個人的wiki網站,即是應用的開始。
最後,第一次上這門課有很新鮮的感覺,期待下次見面。
另,muffin真的很好吃,在外騎自行車的時候很常吃,國內就比較少見了,藍莓muffin萬歲!!
雅琇
訂閱:
文章 (Atom)